春暉理念
以愛為名.伴你迎接生命的春天
猶如LOGO所傳遞 - 大手牽小手,讓彼此之間傳遞的愛能生根發芽,是父母的大手牽起孩子的小手,也是春暉診所團隊的大手牽起個案或案家的小手。

 用心傾聽照顧,讓您能在春暉的陪伴下安心度過人生的低谷,迎向生命的春天。
診所環境
安適自在的諮詢空間
醫師介紹
悉心傾聽 ‧ 為你找到生命的出口
主治項目
你的困擾.得到最適切的協助
身心議題
失眠、焦慮、恐慌、憂鬱、躁鬱、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
兒童青少年議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社交恐懼症、拒學、網路成癮、發展遲緩、早期療育。
其他困擾
家庭、親子、人際、職場、婚姻、感情。
相關檢測
自律神經檢查、生理回饋訓練、注意力測驗、智力測驗。
門診時間
左右可滑動
時段時間
早診
09:00
|
12:00
午診
14:30
|
17:30
晚診
18:00
|
21:00

蔡:蔡幸芳院長
陳:陳柏豪醫師


本院依預約準時報到者為優先看診順序並採叫號制。
有接受現場掛號,會依現場狀況安排看診,請耐心等候,若無法繼續等候請主動告知櫃檯人員。
專欄分享
2025.05.27
失控的焦慮時代(大塊文化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當孩子的童年充滿著手機會影響多少呢?從2010年代開始,顯示出焦慮症、憂鬱症等患病率和自殘率顯著上升,孩子們的社交、睡眠、注意力都受到影響,這些趨勢對女孩的影響尤其劇烈,男孩的情況則是更加複雜,他們的焦慮和憂鬱升幅雖然較小但是發生的時間比女生更早。仰賴3C產品的結果,我們養育出賴在家裡萎靡的男孩,以及更容易讓自己暴露在騷擾、性危險中的女孩。以玩樂為主的童年中,大腦會發展成傾向探索模式、反脆弱模式,讓自己學會避免受傷;但是以3C為主的童年,大腦會轉換成防禦模式,而在防禦模式底下,會導致學習成效變差、親密朋友較少、更焦慮,此外,面對日常生活的小衝突時,他們更容易感到痛苦和不適。在現實(實體)世界裡,一、身體必須在現場實際參與溝通與社交,並且察覺感知他人;二、同步互動,雙方你來我往地輪流說話;三、交流與溝通主要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進行,但是一個時間點上只發生一個互動;四、進入和退出某個群體或社群有「高門檻」,因此成員有強烈的動機經營人際關係,並在裂痕出現時努力修改。虛擬世界裡則完全相反,這會讓孩子無法學習溝通技能,甚至無法產生歸屬感。沒有所謂正確的教養方式,也沒有打造完美小孩的藍圖,但是大人必須引導孩子有更多對真實世界的體驗,並且控制3C的使用時間,仔細觀察有無上癮或不當使用的跡象。讓孩子的童年能擁有一些普遍的特徵:玩耍、遊戲、真實的安全基地,這些都能讓他們導向反脆弱及探索模式,比3C為主的童年還要更容易做到。
2025.06.10
心跳好快、喘不過氣、好像快要死了! 你可能是恐慌發作!
蔡幸芳醫師你是否曾經經歷「胸悶、心跳很快很大力、喘不過氣、身體發麻、快暈倒了、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或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恐慌症已找上了你。恐慌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在台灣約有1.5-4%的人患有恐慌症,恐慌症一般都發生在三十歲的年輕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目前恐慌症真正的成因並不清楚,但很多研究發現可能和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有關。生理:可能跟家族遺傳有關係,恐慌發作可能是跟某些生理機能失調有關,跟民族性有關,女性得恐慌症的比率是男性的兩倍。心理:壓力下的生活較易引發恐慌發作,最近失去親人或跟最親近的人分離也易引起恐慌發作。生理/心理:生理/心理一同影響而引發恐慌發作,舉例來講,假如有人經歷心跳加速的經驗是因為喝了咖啡、運動、或服用特定的藥物,他可能認定這是恐慌發作,而為此焦慮,最後果真恐慌發作。恐慌發作的次數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的人一週一次發作很規律,一直持續幾個月;有些人在一週內天天有短暫的發作,然後間隔數週或數月沒有發作;也有人在幾年內很少發作。下列是恐慌發作可能有的症狀,且症狀來得快、去得快、來勢洶洶: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大量冒汗。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哽塞感。胸悶或胸痛不適。噁心或胃部不適。暈眩、站不穩。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感覺不真實,好像與環境脫離)。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有瀕死感。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畏寒或發熱。恐慌症之治療:一、藥物治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抗憂鬱劑)、解焦慮劑等藥物,治療期間需要8-12個月。二、認知行為治療:使患者了解有關恐慌症的資訊,以去除對症狀的誤解,並輔以放鬆訓練、深呼吸訓練,使患者能控制身體的症狀。三、團體心理治療:以團體的方式進行衛教、經驗的分享,進而達到了解自己、了解疾病以治療恐慌症。當感覺恐慌要發作時如何自救:1.穩定自身,例如扶著牆壁緩慢坐下,將自己固定在安全的環境。2.若發覺是環境因素引起恐慌,嘗試離開該環境。3.減少換氣過度,嘗試做腹式呼吸,將呼吸放慢、拉長,做有深度的呼吸,穩定情緒及生理狀態。嘗試用紙袋罩住口鼻,減少過度換氣造成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低而引發一系列的身心不適。4.嘗試與自身對話,告訴自己恐慌發作後就會消失,不會造成生命威脅,穩定自身。恐慌症患者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只要你接受治療,恐慌症的治癒率是很高的,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克服恐慌症,而且大多數治癒的人可藉由成功經驗避免恐慌的再發作。
2025.07.02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7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14年6月7-8日我到台北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年會,這次大會主題是「數位時代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兒童青少年使用手機、網路帶來便利與人際互動,也帶來家庭與社會更大的考驗,我們需要更多對此議題的了解,以減少網路成癮的風險及危害。遊戲成癮的核心症狀包括對遊戲的強烈渴求、難以控制遊戲時間、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持續遊戲等。研究發現,有遊戲成癮者在停止遊戲後,約 85% 會經歷心理戒斷症狀,主要表現為情緒症狀(如煩躁、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無聊或失去興趣,以及最顯著的遊戲衝動(渴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SM-5)在2013年提出網路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的診斷標準。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版(ICD-11)在2019年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納入成癮性疾病的官方診斷標準。遊戲成癮的影響與相關因素:生理影響:研究觀察到遊戲障礙個體可能出現肥胖、失眠及相關症候群,並伴隨不良健康行為,如不動、睡眠剝奪和缺乏運動。社會影響:社會脫節。遊戲成癮本質是一種大腦疾病,表現為無法抑制衝動。壓力、缺乏限制等也容易造成遊戲成癮風險較高。遊戲成癮有其神經相關性及認知特徵,遊戲成癮者腦部特徵與物質使用障礙有相似之處。總結神經基礎為敏感的邊緣系統症狀與較弱的額葉系統症狀。他們表現出更傾向於直覺式決策,更高的衝動性,無法獲得預期結果時容易放棄。遊戲成癮常有精神共病,主要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其次是敵意、社交焦慮症、自閉症。不同共病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依據個別化治療目標,要考慮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加入替代興趣活動、促進改變動機、培養健康的動機、學習情緒調節、社交技巧訓練、自我管理能力、定期監測遊戲時間、尋求第三方或環境介入、避免衝突、促進溝通、職涯輔導等。另外,有一場演講是在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大腦神經發展狀況是否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成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發現相隔幾年做的二次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如果第二次比起第一次在某些腦部區塊有顯著的成長,則未來就比較不會成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至於早一點使用藥物治療是否可以促進腦部成長的議題,也是在場很多人好奇想知道的議題。此外,我也很想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促進腦部成長。
那些過不去的坎,請讓我們幫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