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2.14
「星星的孩子-自閉症」
蔡幸芳醫師最近我和一位心理師共同處理一位七歲多中度自閉症合併智能不足的小孩,她幾乎沒有口語、會突然暴怒而有自傷(咬自己的手、撞頭)、傷人行為(踢桌子、櫃子、別人、柏油路、咬人等等),她的手腳到處是傷口、瘀青,案父母對她很無能為力才帶來就診,除了趕快加上藥物治療之外,也開始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商課及親職教養的諮詢,上第一堂心理諮商課時哭喊一整節課,也將裝潢的牆壁踢破一個洞,後續個案逐漸改善,最近這次上課個案可以配合上完50分鐘不哭鬧,但一下課突然不明原因的暴怒、出現自傷行為(躺地、頭撞地、亂踢),在心理師、醫師、護理師、母親的合力壓制過程中,我們都被個案咬傷。事後思考該如何協助這個個案及案家,目前案母自己一個人照顧個案,案母真的是需要一些社會資源、人力的幫忙,也需要讓案母知道發生這種狀況時她可以怎麼保護及制止個案的行為加上怎樣安撫個案的情緒,逐漸學會猜到、看懂個案的需要,這些真的都很不容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星星的孩子」及主角坦普.葛蘭汀參加自閉症大會的紀錄片,主角就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她的媽媽願意接納、陪伴著她長大,相信她不比別人差,只是與眾不同,後來發現她有一些特別的能力,她能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她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媽媽讓她學習自力更生,主角說媽媽教她有禮儀、規矩,這些很重要,這些幫助她融入社會。她提到她需要被擁抱的感覺,擁抱的感覺讓她平靜下來,但人的擁抱會帶給她不安,所以她自己製造了一台機器可以給她擁抱的感覺。她對於聲音、顏色都很敏感,過度敏感並不好,會引起過度的焦慮反應。
2024.01.17
常聽到人家說「自律神經失調」,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呢?
要知道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前,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自律神經」!所謂的自律神經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不受自我意志操控、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油門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煞車系統)所構成,負責掌管體溫、排汗、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腸胃)、泌尿系統…等。舉例來說: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交感神經(油門系統)會讓我們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抑制消化系統,使人變得焦慮緊張起來。反之,當我們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時,副交感神經(煞車系統)會讓我們瞳孔縮小、心跳變慢、呼吸減緩、血壓降低、促進消化系統,使人變得放鬆平靜。*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自律神經為什麼會失調呢?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工作量不斷的增加、工作時間不斷的延長、生活壓力大、休息時間越來越少、人際關係日漸緊張,人體的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而副交感神經過度抑制,很容易就會造成「油門」與「煞車」失衡的情況,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所以當身體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時,就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有哪些?胸悶、心悸、呼吸不順、肩頸酸痛、頭暈、頭痛、耳鳴、腹痛、腹脹、便秘、失眠、多夢、早醒、焦慮、煩躁、易怒、沮喪、記憶力不佳等等。想了解自身的自律神經狀態,可以藉由儀器檢測心跳變異率(HRV),確認目前自律神經的健康狀況、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數值,以及平衡狀態喔 ! 本院備有精密儀器可提供相關檢測~自律神經失調該怎麼辦?要吃藥治療嗎?除了吃藥還可以怎麼改善呢?不了解這個病症的人往往認為自律神經失調只能一輩子吃藥,而且是不會痊癒的。其實提供藥物最主要的目的,只是幫助提供病患一個緩衝、緩解期,讓正處於極度身心不適的病患,能先藉由藥物,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當症狀逐漸改善,醫師會評估並逐漸減少藥物劑量。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藉由以下方式改善:1. 建立規律的運動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散步、登山、游泳、騎腳踏車等,有助於自律神經調節,還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改善失眠喔。2. 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 避免使用咖啡因、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有助於減少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3. 腹式呼吸練習腹式呼吸可以增強副交感神經功能,達到情緒放鬆、安定的效果。以下教你如何練習腹式呼吸(1)吸氣3-4秒並感受到腹部逐漸向外鼓起。(2)閉氣1-2秒。(3)吐氣6-8秒感受到腹部逐漸向內縮。*練習小秘訣:吸氣及吐氣時不要急躁,緩慢放鬆,專注在調節呼吸上喔~**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讓你生病的原因是什麼,尋求適當的減壓方式以及專業的醫療團隊,你也可以輕鬆過生活*☛ 蔡幸芳醫師-「自律神經失調」演講-台南文化中心
2024.01.03
你看見的這個笑,是淚灌溉出來的
張瓊方諮商心理師我今天開車的時候,一邊歪頭一邊想著我要怎麼用很簡單的話,讓我的讀者知道什麼是「創傷」呢?我想了一個比喻。如果我們的眼球是白色的水餃皮包著一顆玻璃彈珠,有創傷經驗的人,他的玻璃彈珠中間會有一個長長的裂痕,也因為這樣子,他看出去的所有的東西都會有裂痕。這就好像你在看電視一樣,如果你的眼睛是好的,你看到的電視也會是原音、原畫面,如果你的眼睛中間有一條裂縫,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你總是會看到一條裂縫在電視的中間,你不是故意的,就是真的看不到。想想,如果一直看不到電視的原音原畫面,不管看什麼總是看得到那個裂縫,情緒應該也會很不舒服吧?創傷就是這樣,即便我們給他很好的環境、很溫暖的話語,他曾經受過的傷,會讓他無法辨識什麼是原始的訊息跟圖像,好的訊息跟溫暖的環境,對受過創傷的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個又一個充滿裂痕的畫面,心裡也會滿是憂鬱。那要怎麼讓這個裂痕可以被填補起來呢?我們需要一個成熟穩定的大人陪著曾經受傷的他一起哭,陪著他一起談。因為眼淚是珍珠。對於受過傷的人來說,眼淚可以洗去傷口上的髒污,並且,在眼淚裡的小珍珠,會慢慢地把傷口黏起來,慢慢地,他們就可以看見沒有裂縫的彩虹,慢慢地,他們就可以笑了。創傷的治療,可以使用藥物的介入,同時,需要有人陪你一起,慢慢的把眼睛裡的縫縫,用眼淚補起來。
2024.01.03
「我要說的話,你聽得懂嗎?」從Bowen家庭系統理論看親子互動
康韶珊諮商心理師「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理我,無論我怎麼敲門都不開門,多說話就嫌我煩」這是諮詢時家長經常提出的問題。「每次我說不到半句,就被打斷,不是叫我去讀書,不然就是罵我玩電玩,我只好關門不理會」這也是孩子在諮商室中經常抱怨的。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親子間對於彼此都有抱怨,但卻又一直重複無用的互動模式?或許我們可以從Bowen家庭理論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Bowen認為家庭是同一個情緒單位,當家庭成員遭受壓力並感受到焦慮時,此焦慮情緒就會在家庭中流動,讓家庭關係失衡,直到焦慮情緒被處理,家庭關係才能重新恢復平衡。所以,當孩子拖延電玩時間,父母焦慮升高且語調開始高昂,為了控制焦慮,父母或許會採取大聲喝斥或利益交換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同樣地,孩子也可能採取閉門不理或戴耳機的方式迴避親子衝突的發生。這些策略在一開始或許很管用,能立即降低焦慮,但長期下來卻讓人躲在固有的模式中,無法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Bowen觀察人們在關係衝突中,為了因應焦慮,會有以下四種處理焦慮的關係模式:衝突模式:在親子衝突當下,傾向互相責怪,雙方互不相讓,將問題歸咎他人,看不清楚自己。此時,若父母能在衝突中穩定情緒,避免被孩子撩起情緒陷入對錯之爭,以開放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向孩子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而非認為孩子理應知道,如此孩子便能降低防衛,願意開放地與父母溝通。疏離模式:一追一逃,一方急著想解決問題,但另一方卻逃得更遠。追的那方可能採取更激烈的方式,但卻讓逃避一方更加疏離。此時,若追的人(父母)能放下緊繃情緒,減少過度探問與控制,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孩子逃離的行為將會逐漸減少,便有機會逐漸拉近親子距離。情緒切割:若關係疏離一直無法獲得調整,那麼將會走向情緒切割,在內心切斷與家庭的連結,選擇離家或是閉門不語。為了避免關係走向切割,建議父母可思考在衝突中做了些什麼?是否將孩子推得更遠?還是在孩子主動溝通時,因害怕衝突而切斷與孩子的連結。相信若父母能在衝突中忍住內在焦慮,仍設法與孩子保持連結,便有機會能重新修復親子關係。高低功能互惠關係:若功能高的一方(父母)在長期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忽略孩子已長大且具備一定能力,仍將孩子視為被照顧呵護的對象,父母就會不小心過度「代勞」,讓孩子逐漸失能,凡事依賴父母幫他們做決定,失去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為了停止此不適宜的互動模式,建議父母停止過度承擔責任,在無危害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適度放手讓孩子學習思考行為後果與為自己做決定,而非太快幫忙孩子、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讓孩子將責任歸咎於父母,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有機會真正成長,為自己負責。不知道你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是那一種呢?雖然了解關係模式不一定能立即改變孩子的行為,但卻能提供一個互動的觀點,讓我們檢視親子關係中是否存在早已不適宜的互動模式,進而在衝突當下,調整回應方式。就如同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改變,那家庭其他成員也會產生改變,若我們能儘早發現並調整不合宜的關係模式,相信孩子也會隨之改變,不會出現「你追我跑」或是「我說的話你怎麼都聽不懂」的窘境。
2024.01.03
思考陷阱的覺察
龔毅珊臨床心理師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著名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清楚說明了生而為人的重要特性,因為我們能夠獨立思考,能將想像與推論化為實際行動,進而締造許多燦爛文明與科技,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世界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如同雙面刃一般,思考不僅帶來創造或正面意義,同時也會帶來毀滅或負面意義,以日常隨時可見的情景為例,觀察在超商排隊等候結帳的顧客,你可以看見有人悠哉好奇張望,有人低頭滑著手機,有人臉上表情焦急如焚,還有人甚至會口出惡言指責店員或前面顧客動作太慢;不同人在面對排隊這件事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答案就在於他們當下對排隊有著不一樣的思維。而這也是有名的心理學家Albert Ellis(1913-2007)所要提醒人們的重要觀念,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在西元一世紀的一段話:「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困擾」。人其實深具潛力,可以發展對自己有利且健康的想法,但也可能固執地持有自我破壞的念頭。我們的想法會自然地、習慣地湧出,牽動了情緒的生成,進而影響行為反應。若我們能學習多運用合理且彈性的思考,就不可能產生極端困擾自我感受的結果,自然能夠保持身心平衡及健康。人有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天生傾向,但常因扭曲思考的傾向,以及學來的自我挫敗模式,而妨礙了成長。為了避免掉入不理性/不合理思考的漩渦,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一些常見的思考陷阱:我在乎的人一定要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表現愛我及讚許我。我必須有專長或表現得很好,否則我沒有價值。傷害我的人是不好的人,應該受到責備、詛咒,至少要受到懲罰。當事實不符合我的期望時,人生是糟糕的。我的世界一定不能有壓力,因為我不能應付,我無法控制我的情緒。如果事情有危險的可能,我就要焦慮得不得了。對於麻煩的事情,如果我不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法,我就著急得要死。逃避人生的壓力,比起訓練自己去面對壓力來得容易多了。我的過去經驗影響著我,而我到今日仍需要受它影響。如果我不去接受太多責任,輕鬆的生活,我才會比較快樂。上述不理性/不合理思考內容的共通性質,來自於「要求」這個世界「應該」、「最好」,以及「必須」要如何如何…。反之,理性/合理的思考內容則是符合實際經驗的驗證,或是透過可驗證陳述的邏輯推理而成。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開始練習合理的思考,可以上網搜尋「認知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專長的心理師來助你一臂之力喔!願所有人都不再掉入思考的陷阱,讓我們活用思考的力量,活出更有感、更美好的人生吧!
2024.01.03
臨床心理師於兒童發展療育的角色
陳昱齊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是在探討「大腦-心智-行為」間的關係。基於這樣的專業知能,在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臨床心理師會為孩子進行智能、注意力、活動量、人際互動、情緒發展、親職技巧的評估、提供建議、提供療育服務。我們與您一樣,相當關注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適齡。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或許您需要一些協助,讓孩子可以在有學理支持下,與臨床心理師合作,逐步習得方法,引導孩子學習與進步。這份說明,是為了方便您能快速了解,臨床心理師在兒童療育的角色、如何接受療育服務,並在文末附有課程報名簡介與聯絡資訊。簡介常見的心理療育項目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自閉症」這個診斷,常讓家長相當緊張。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過去社會對這群孩子的關注,多聚焦在整體發展「明顯遲緩」。事實上,很多名詞都在指稱這一類別的診斷,如:「亞斯伯格」、「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星兒」…等等。這群孩子,在人際互動能力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例如:有些孩子喜歡一個人獨自遊戲;有些喜歡互動,但較難加入別人;有些可以與同儕遊戲,但較難融入、持續互動。當孩子持續需要協助才能融入群體時,或許您與孩子可以前來學習如何陪伴孩子發展出適齡的人際能力。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人際互動親子成長團體。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般來說,只要孩子能夠專心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練習如何變得「更專注」。然而,完成生活任務,常是具有「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特徵孩子的日常困難。特別是衝動性較高的孩子,容易因各種緣故而生氣、挫折,讓家長在居家教育上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這群孩子,容易有學習、人際、配合規範的困難,或許因分心而忘記、因等不及而衝撞、因無心而拍打、因生氣而怪罪他人。當孩子在持續的提醒、引導下,仍難完成生活任務,或許您與孩子可以前來學習如何陪伴孩子發展出適齡的專注、自我管理技巧。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注意力及行為管理成長團體。智能發展在療育介入時,智能發展應做為孩子能力的基準線。透過智能評估,我們可以瞭解與同齡平均相比,孩子整體能力的分佈與排名。必須強調的是,影響智能發展的原因很多,且評估僅能反映「評估當日」的表現,當您知道孩子的智商分數時,請務必與臨床心理師討論該分數的意義與參考價值。當孩子有明顯的智能發展落後時,會建議孩子接受較密集的療育介入,並積極與參與療育的專業人員討論教學目標。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發展遲緩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初拿到診斷/疑似診斷的家長,或許對該名詞相當陌生。事實上,這項診斷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邀請家長積極地關注孩子的發展、給予多元的刺激。臨床心理師的專業知能,除了在評估階段提供心理衡鑑外,也具備教學、促發學習、發展學習策略的能力。如果您的孩子具備發展遲緩特徵,誠摯邀請您尋找臨床心理師,與您一同了解孩子的發展概況、心理衡鑑報告/綜合報告書的意涵,並與您討論促進發展的積極介入方式。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壓力與情緒議題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都會經歷到不同程度的環境挑戰;同樣地,家長也會面臨親職技巧、伴侶溝通的挑戰。若您(們)或孩子具有任何適應困難、溝通困難,歡迎您來門診安排評估,與臨床心理師諮詢後續的療育方向。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配合規則難以配合規則的孩子,很少有單一的理由能夠解釋。或許孩子正經歷說不出口的壓力、人際困擾,或是較難在環境中找到配合規則的動機…都有可能。若孩子持續有配合規則的困難,強烈建議您與臨床心理師諮詢、討論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並一同合作,培養孩子的規則配合度。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其他項目:完整的心理衡鑑,是有效治療的最佳途徑有時為了要讓孩子能夠進步,焦急的家長會希望孩子能盡早接受療育,為了孩子的發展,這是非常積極的處置方式。然而,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氣質、能力、生活場域之前,我們較難確認孩子實際有困難的領域及當前的能力水準。因此,當您感到孩子的發展有需要協助的地方,仍建議您優先完成發展評估、心理衡鑑,讓我們與您能更客觀、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當前發展,並可擬定符合孩子能力的治療計劃。報名資訊當孩子具有診斷性的特徵,雖然很擔心,但請您放心,在完整評估孩子的整體能力後,我們會與您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及可於家中練習的親職技巧。
2024.01.23
您的孩子有「網路成癮」嗎?
蔡幸芳醫師近幾年來,自己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臨床醫療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有過度使用網路或電腦或電玩的情況,父母已越來越難控制的問題,常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去和父母及孩子溝通及努力改變,孩子才能有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以下分享兩個治療過的案例:案例一17歲男性高中生(以下簡稱A君),已拒學在家約半年,每每為了網路使用過度的問題,和母親爭執不斷,案母強力切掉電腦的電源,A君憤怒到打媽媽已幾個月,直到有一次A君不滿案母阻止其上網而對案母嚴重暴力,鄰居看不下去而報警,A君被警察帶到某醫院急診室後住進精神科病房,一開始案母還抱怨鄰居多事。在住院中醫療團隊評估到個案因國小起就有注意力、好動、衝動的問題,學業、人際上一直遇到困難,案母只是一味的強迫個案加強學習,除了課業也沒有其他休閒活動,在生活上A君也漫不經心,個案的學習動機逐漸低落,最後放棄課業,不願上學,待在家的時間就一直上網。在家庭互動中,案父因工作忙碌,需時常出差到大陸,案母也就沒有告訴案父A君的情況,在住院中醫療團隊積極做家庭治療,請案父一起加入治療團隊中,一方面重啟父母溝通合作的態度、策略,一方面與A君討論自己未來的目標及如何達成目標,父母協助個案回復正常的作息,也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積極藥物治療。出院後A君嘗試找打工機會、交到女朋友,案母一開始仍過度保護及過度介入,後來在不停的溝通與改變下,案父母和A君逐漸改善,A君終於回到真實生活中學習,也改善了家庭的衝突。案例二19歲男性專科生(以下簡稱B君),因近1個多月來晚上不睡覺、不停上網,而被案父帶來精神科門診就醫,評估之後發現B君除了晚上不睡覺、不停上網之外,還有變得很愛說話、自大、靜不下來、購物慾強、很忙碌、心情易怒等症狀,診斷為躁鬱症,這才知道網路成癮只是躁鬱症的一個表徵,經過藥物治療後B君就恢復平日的表現。提出案例,是希望父母能及早重視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的問題,在問題還不至於太嚴重時趕快做改變,協助孩子過更健康愉快的生活。
2023.12.15
台南高商演講
蔡幸芳醫師獲邀至台南高商演講,112/11/17演講主題-社區身心醫療與校園輔導的合作,此次與教師們討論如何提升校園輔導,以及校園輔導之困境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