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下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4. 「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15.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的期待太多、太難,甚至太不合理。16. 「內攝」則是將他人的語言、期待、評價,未加思索、不經過濾就全盤吸收進自己的內在。也就是我常常對個案說的「你不要把對方說的話全部都聽到心裡去了」。想要降低內攝的影響,我們必須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在有哪些的「應該」或「必須」,再探索這些期待究竟是自己想遵從的,還是他人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丟給我們的。17. 每一次後悔,都在提醒你,自己重視的是什麼;每一次後悔,都在督促你,要認真地活在當下。18.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內在那份恐懼與害怕的情緒被看見、被接住,然後被摸摸頭呵護,這樣就夠了。19. 當人們遇到了困境,心理諮商可以協助的地方是提供一個安全與接納的空間,陪伴一個人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並重新長出面對自己、面對挑戰的勇氣與力量。20. 很多時候孩子向我們哭訴、抱怨,要的其實不全然是大人幫他解決問題,有時候我們抱抱他、摸摸他的頭,再加上幾句安慰、鼓勵的話,就足以接納並安撫了他受傷的心,他就能重新長出去玩耍或再度去面對挑戰的勇氣。21. 當一個人的情緒與感受被別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看見、理解、接納,原本為了保護自己的盔甲就可以慢慢被卸下。22. 在黑與白之間,探索灰色地帶。「非理性信念」令我們感到痛苦,除了不全然符合現實外,都缺乏了「彈性」,充滿「絕對」與「必須」。探索非理性信念,建立灰色彈性空間。23. 針對同一件事情,換個視框,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為事情尋找正向意義,協助個人長出正向的力量。24. 我們從行為上先改變,也能進而改變情緒與想法。25. 練習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需求與限制,別讓埋在心裡的委屈累積成內傷。這需要自我肯定的力量、被拒絕的勇氣。如果連你都無法正視自己的感受,要怎麼要求別人正視你的感受呢?26. 「減法生活」讓我們學著做選擇,把能量放在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在乎你真正在乎的。每個人一天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你在某件事情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就勢必會擠壓其他事情的時間。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上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 從情緒中探見自己內在的需求。看到情緒背後真正想要說的需求是什麼?這些情緒想要告訴我們什麼?2. 我們要有「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一種「就算不做什麼,還是會有人喜歡自己」的那種相信。3. 有時候,是我們讓自己沉浸在不開心的泥沼卻不自知,是我們選擇待在不開心的情緒當中。4. 你被困在「過去的感覺」裡嗎?「移情」的當下都不是「真實的」,當下我們不是在與眼前的「這個人」互動,而是與「過去對某個人的感覺」互動。「移情」是指我們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別人身上。如何破解移情作用?自我覺察,從兩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情境裡找出相似之處,辨識當下的感受、想法與期待,檢視自己是否將過去對某人的情緒經驗連結到這個人身上。5. 「投射」指的是個案將自己內心所厭惡、無法接受的特質,投映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他人出現時,對他人產生負面的感受。其實,你討厭的是你自己。解決之道在於覺察自己,正視陰影,接受它們真實地存在著,學習如何與它們相處。自我覺察不足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經常來自於「想像」,因而影響了人際互動。6.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就會覺得別人也是這麼看自己。有時候是我們為難了自己,卻總覺得是別人讓我們不舒服。7. 覺察家庭的規則、文化、社會期待或潛規則對自己造成的影響。8. 將發言權還給自己。全盤接受的個性雖贏得正向肯定,也讓他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否認自己的需求,變得鬱悶、自我沒價值感。當脆弱不被允許,只能選擇欺騙自己,或以生氣表達出來。9. 「一定要幫助他人才能得到的愛」,其實是充滿條件交換與勒索的愛。請記得,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值得,而不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或如何委屈自己。10. 「清楚的情緒界限」能讓我們在關係中不傷害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自己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也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攻擊別人。11. 生氣背後暗藏的負面情緒,我們是否能自我覺察出來?如果「生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那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挫折的心需要更多的理解、陪伴與鼓勵,才能長出繼續挑戰的勇氣。12. 我們必須學習「拒絕的勇氣」,捍衛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13. 「忌妒」與「羨慕」經常是透過跟他人比較而來,「忌妒」是惡性攻擊、批評,覺得不公平、不服氣,忌妒來自脆弱的自信心,主觀覺得自己不夠好;「羨慕」是正向欣賞。你選擇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及用什麼方式去因應。如果可以用客觀的角度,覺得自己不錯,懷著感恩的心情,就不會陷入忌妒當中。一個能欣賞自己,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人,也能帶著欣賞與鼓勵看待他人。
2024.06.25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
蔡幸芳醫師 謝依婷醫師寫的這本書,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又一則感人的故事,她細膩的心思及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如此生動地用文字描繪出來,讓人一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俗稱兒心醫師)在做什麼事,看到謝醫師對孩子與家庭所做的努力與正向的支持與回饋,讓我快被澆熄的熱情又重燃一點希望與能量。當初的我懷著理想(希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處理掉問題,不要讓問題到長大時已變得無法改變,甚至危害社會),繞了一段遠路才走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的好朋友提醒我莫忘初衷。但隨著現實的磨難,一顆熱情的心逐漸冷卻,有很多無奈與無力感,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常常感嘆每個孩子生在不同的家庭就已大半決定了他的命運,有些孩子遭受一些內心的傷害,到底要做多久的療癒才能走出這樣的傷痛,傷害他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師,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不承認傷害了他,不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因著疾病、困難或情緒不被看到、被接納、被治療,而在惡性循環中受苦著。願意接受與正視孩子的問題、願意帶孩子來就醫的家長,都還算好的,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接受也不願意面對。有時我在想父母那個願意陪孩子來等著做治療而付出時間、心力、金錢、在意重視孩子的感覺本身就是最強的療癒力量。書中的故事情節常常也在我的門診裡看到,很有同感,我就不列舉了,誠摯推薦大家買來閱讀。我列舉出一些這本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2.人被理解與涵容之後,才會產生力量,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和探索。3.他對你生氣,主要還是很希望你多陪陪她。4.通常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5.如果可以深入理解孩子,先從他充滿挫敗的源頭:「注意力不足」進行處理,中止他繼續堆疊生活的負面經驗,再從他擅長的興趣著手,重建自信。只要生活中正面的力量持續累積,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善意,慢慢地就有機會改變。6.孩子的成長,就像從屏東開車到台北,是一段長途旅行,而燃料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肯定。7.在兒心科診間,醫師很多時候或許是個演員,演爸媽 、演朋友、演兄姊、演老師。不管扮演著什麼角色,不被自己的挫折感打倒,持之以恆地去真摯傾聽,總還是會幫助到誰的吧。
2024.06.19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遠流)
蔡幸芳醫師這幾年我在高雄張老師參加哈科米的體驗課程,發現自己很自動化會用想法來做防衛機制,雖然有感覺到情緒,卻常常難以細膩的描述出來,甚至用想法把情緒忽略或壓抑掉,在課程中學習與情緒同在、好好的去感受它、接納它,對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更敏感的覺察到,並學習與他人產生更深的連結,想法、情緒(感覺)、身體感覺是我們的三大部分,學習在每個當下自我覺察到這三部分,且不帶評斷的接納這些。這本書寫的一些觀點和我在哈科米的學習上有很多相呼應的地方,列舉出一些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 人遭遇挫折失敗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因為自己不願示弱面對挫折,因此隔離了受傷情緒,也隔離了與人的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終結孤獨。在人與人的信任和連結上,我們才能療癒。2.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3. 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願意讓自己脆弱,才能去感受。去愛、去感受,都是願意脆弱。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4. 少一點去「想」,多一點去「感受」。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5. 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事情所產生的反應。我們沒辦法控制自己會有那些情緒,但是你能夠掌控的,是在情緒來臨後,你要如何回應。情緒需要被身體感受。情緒,它是能量,是身體感受。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生命過得如何,指引著你的人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6. 花一點時間去感受一下你的內在,你的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  (緊張)  ,  (緊張)  是什麼感覺?你覺得,  (緊張)  的情緒在告訴你什麼?7. 童年經驗,塑造我們如何面對情緒。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只好被埋藏起來。看見原生家庭的情緒氣候,為了要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我們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了避開感受,我們發展出防衛機制。築起高牆可以擋住風雨,卻也擋住陽光和空氣,擋住了人與人的交流;麻痺情緒能幫你擋住痛苦,卻也阻擋你去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感動與美麗。過去的保護策略,也可能變成現在痛苦的來源。覺察自己的防衛機制。8. 「麻痺情緒」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保護策略,是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機制。「解離」、「暴飲暴食」、「吃」、「內化的許多負面信念」、「忙碌」都是一種保護策略。任何成癮行為,都是為了減輕痛苦。9. 去感受,需要勇氣。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安心地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當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情緒待在一起、去傾聽情緒想要傳遞的訊息時,才會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10. 如果情緒是你的內在世界天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航船、如何觀測風向與方位,這樣當我們掌舵這條稱為生命的帆船時,才能面對大海上的各種天氣,繼續前行。11. 一個人必須慢下來,才有辦法覺察內心世界。如果你願意的話,花一點時間去感受胸口的沉重感。只要去感受就好,不需要做任何改變。放慢步調,然後去傾聽內心需要什麼。12.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倒三角形中,左上角是「防衛機制」(任何讓你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想法),右上角是「抑制情緒」(目的也是為了要讓你不用去感受核心情緒,例如焦慮),下面一角是「核心情緒」(喜悅、興奮、恐懼、悲傷、厭惡、憤怒)。覺察防衛機制,撫平焦慮,才能碰觸深層情緒。焦慮在傳遞訊息對你說:「有情緒需要你的關注」。13. 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衝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要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向你,然後消逝離開。情緒需要被看見、被聽見。和情緒待在一起。14. 生氣,需要被感受與釋放,不是被評價。15.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耐心等待,等候這一波悲傷的暴風雨過去。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所有情緒都是暫時的,它終會離去。16. 面對失去,請讓痛苦有空間伸展開來。哀傷無法被治癒,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無法完全放下,只能攜帶著它,繼續在生命中前進。面對哀悼並沒有特效藥,請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感覺。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讓哀傷與痛苦被看見的空間。哀傷是給不出去的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才會痛。失去很痛,而你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哀悼,繼續前進,然後相信繼續划下去,會看到另一端的岸。17. 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如何陪伴哀傷中的人,所以常常以評價或建議來回應。這個社會充滿了許多「毒性正能量」,當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時,其他人會告訴他:「往正面想就好!」、「不要想那些負面的東西啦!」、「開心一點!」、「想快樂的事情就好!」、「悲傷難過有什麼用,要往好處想」。這些話的背後意思就是「趕快停止你的痛苦」。18. 遇到創傷,我們的身體進入「攻擊—逃跑—凍結」狀態。處理創傷的反應,學習在覺察到自己被觸發「回到過去」時,讓自己「回到現在」。你的感受都是真實的。19. 剝開一層一層的情緒,羞愧藏在底下,在接納與同理中說出羞愧,羞愧才會消失。20. 不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例如喜悅可以和痛苦同時存在。21. 「孤獨」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你感覺不被了解,和人之間沒有連結,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你。22.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人與人的連結。23. 「譴責他人」、「區隔自己或他人」(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都是我們在使用防衛機制,讓自己不用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24. 建立一個可以談論、述說與感受情緒的空間。我願意當那個聽你說的人。當我們一起,就能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讓我陪你一起撐起哀傷。哀悼中的人需要的,不是你的「回應」,而是「陪伴」,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25.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網(支持系統)。26.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陪伴。哀傷的重量很沉重,但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人支撐起那些悲傷。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下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本書還有下集,我真的超級推薦,孩子跟家長都應該閱讀過,下集除了介紹未來的AI與生活和工作融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等等。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最後一章節:學習跟上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學習分為義務教育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自己自動自發的學習個人興趣及工作上需要的知識,而去學校的義務教育則是為了打好未來出社會的基礎,拓展將來選擇的機會,有時候在學校努力學習也會帶來自信,例如:「可以解開解不開的問題」,「有辦法交朋友了,朋友也很高興」,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功體驗。如果正在看這本書的你,就是拒絕上學的小孩或是家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讓拒學的小孩一個人躲在家裡,可以安排一點事情來做,像是去興趣相投的人聚集的地方,或是去專門給拒絕上學的人唸的自由學校。只要試著踏出一步,心情都會放鬆許多,但是也請不用著急,也不用垂頭喪氣,就按照自己的步調往前邁進吧!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上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是一本日本作家畫的書,主角隼人中學二年級時因為無法應付學校壓力而拒學在家,媽媽為了他,幫他轉學,到鄉下工作,重新開始,隼人慢慢重新步回學習的軌道上,但是對於未來的方向還是很迷惘,小優阿姨畫了一本書想告訴他,學習與工作和生活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生活就是在大家互相幫助下建構而成的,所以自己也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為社會貢獻,也不用抱持著「我幫不上任何的忙」這種不安的想法,只要想清楚自己的將來,都能找到自己容身之處。書裡面還有用簡單的圖表告訴我們:人的一生要花多少錢,為了生存下去就必須得工作,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興趣可以當工作嗎?工作跟喜歡的事無關或有關係嗎?要怎麼從擅長的事物中找到工作方向?書裡面也寫的好清楚。最近是畢業季,有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因為對未來徬徨而就診,在候診的時候可以翻翻這本書,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不論你目前的工作是否能與你的喜好連結,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些過程都是我們人生更豐富的養分,一定可以把生命過的多彩多姿的!
2024.06.05
爺爺的神秘巨人(三民書局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比利的爺爺認識一位登天高的神秘巨人,從來都沒有人看過他,當比利在質疑巨人的存在時,爺爺總是慈祥地提醒他,巨人默默在他們的生活中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的平安順遂。有一天比利跟巨人意外碰面了!比利好害怕,拔腿就跑,巨人也很難過的躲了起來,出於愧疚,比利釋出善意,畫了一幅壁畫送給巨人,巨人又出現了!他跟比利握手交朋友。 「如果巨人這麼善良,為什麼大家還會害怕巨人呢?」,「因為大家害怕跟自己不一樣的存在」,這本書除了跟孩子說明打開心胸接納異己之外,更多的是談論一顆感恩的心。生活順遂其實來自於各行各業的幫忙、父母及師長的協助,而他們每一位都是善良巨人的化身,如果孩子看得見自己原來是在恩惠下長大的,也會想讓自己未來成為一位可以幫助他人的人吧。 有個案的媽媽跟我分享,蔡醫生給小朋友看完診後都會提醒孩子:要記得疼媽媽喔~。一開始小朋友還不太能理解,但是隨著穩定看診加上時間的治癒,在畢業前安排好自己未來的職涯學習規劃,有一天下著大雨還看到他陪著家人來看診的身影,我明白那孩子已經蛻變了。
2024.05.28
聰明餅乾(格林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聰明餅乾住在鎮上的一家蛋糕店裡,最近他開始上學了,他期許自己可以當一塊聰明的餅乾,但是學校生活卻不如預期,他上課聽不懂,考試考不好,也不是他不願意努力,但是他就是會分心然後搞砸,慢慢的要上學這件事讓他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因此失眠。一直到有一天,老師請同學帶一個自己原創的作品來分享,他絞盡腦汁,想不出到底要帶什麼作品展現自己,後來他想到了,他寫了一首詩。他寫得好開心,寫到廢寢忘食,同學聽得入神,老師更是對他讚許有嘉。因為這件事,信心的種子在小餅乾心中萌芽了,他不再害怕上學,雖然學習旅途上還是有很多的挑戰,但是小餅乾知道他要靠著持續嘗試才能更了解自己以及茁壯他所擅長的事物。孩子們求學路上是不是也遇到一些挫折呢?來春暉診所的孩子,有的在專注上課及寫功課上遇到困難,有的在面對人際關係上感到挫折,祝福孩子們都能透過醫師、心理師的協助慢慢變健康,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與價值。 
2024.05.28
《葬送的芙莉蓮》
蔡幸芳醫師我最近看了「葬送的芙莉蓮」,這是我在學哈科米的團練夥伴推薦的一部動漫。剛開始看時我有些看不懂及感覺沉悶,後來才慢慢看懂這部動漫要表達的人生道理是什麼。以下簡介故事內容,並引發我的思考的內涵有哪些,分享給您們。存在著魔法的虛構世界裡,勇者一行人(人類族的勇者欣梅爾、矮人族的戰士艾冉、人類族的僧侶海塔、精靈族的魔法使芙莉蓮)受國王委託去打倒魔王,因為魔王的勢力、軍隊引發戰爭、傷害很多人民、造成世界動盪不安,勇者一行人經過10年艱困又豐富的旅程,終於打敗魔王,以英雄之姿凱旋歸來王都,當夜他們剛好遇上五十年一遇的流星雨,四人相約五十年後再度相聚觀看難得一見的流星雨。芙莉蓮已活了一千年以上,壽命無限,五十年對她來說只是一瞬而過,但五十年後再度相聚時欣梅爾、艾冉、海塔都已垂垂老矣,在欣賞流星雨過後,欣梅爾便壽終正寢。欣梅爾的逝世讓芙莉蓮感到懊悔,沒有趁他活著的時候更了解他。芙莉蓮在欣梅爾、海塔過世後很懷念那曾經一起走過十年的路程及這些友人,她想要再走一次原來的路線,再次去征伐魔王,並想到天國去見這些死去、令她懷念的友人、老師。他們認為人死了都會去天國,而天國就在大陸最北方的魔王城。這一次芙莉蓮帶著勇者一行人的徒弟們(海塔託孤的魔法使費倫、艾冉的徒弟修塔爾克)一起前往,她將過去所學的魔法、智慧、計謀、合作、愛等等傳承給徒弟們。🔸芙莉蓮很喜歡蒐集魔法書、學習新魔法,是一位魔法很強大的精靈,她最愛的魔法是變出花田的魔法(這也是她的老師人類大魔法使弗蘭梅最愛的魔法)。她可以活幾千年,一開始對未來沒有什麼目標,也沒有情感,是欣梅爾對她的信心,邀請她一起參與旅程,打開人生的眼界,也因為她葬送過最多數量魔族性命,因此被魔族稱為「葬送的芙莉蓮」。🔸弗蘭梅相信芙莉蓮是和平的使者,學習魔法是為了為世界帶來和平、美好,而不只是為了戰鬥、贏過對手。鼓勵芙莉蓮終其一生要修練隱藏魔法,也因為這個修練,讓魔王的弟子因為自大並低估、誤判芙莉蓮的魔法而被打敗。🔸欣梅爾是人類勇者,待人謙虛、善良、堅毅、慷慨、誠信,對任何需要幫助之人伸出援手,相當重視和照顧夥伴,幫助過很多人,是勇者一行人的領導者,受大家愛戴,很多人立了雕像紀念他,芙莉蓮很受他照顧、鼓舞、感動,並從他身上學習感覺、善良、勇氣、愛、自信,在芙莉蓮後來的人生旅途中常常想起欣梅爾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傳達的信念。🔸海塔個性睿智有禮,絲毫不在乎僧侶忌酒的戒律和愛挑食,還經常在喝酒一事上說謊,常被調侃為「酒肉僧侶」。在勇者一行中負責治療、輔助。🔸艾冉是矮人戰士,沉默寡言、完全不露出其他表情,擁有異常的武力,戰鬥中負責配合欣梅爾做物理攻擊或保護夥伴。🔸費倫因為戰爭失去雙親而成為孤兒,被海塔救下並收養,海塔死前將其託付給芙莉蓮,後來成為芙莉蓮的弟子,擁有出眾的魔法天賦與學習能力,芙莉蓮相信她未來會成為一位優秀的魔法使,如同弗蘭梅相信芙莉蓮。🔸修塔爾克因為家鄉被魔族襲擊時,在大哥掩護下逃走,成為唯一倖存者而相當自責且自卑,受其師父艾冉嚴格訓練成為具有強大武力的人類戰士,個性單純善良、富責任感、乖巧膽小、內心纖細敏感,非常樂於助人,人緣極好且容易受大家歡迎,很像欣梅爾。我會去思考「魔法」、「魔王」是意味著人生的什麼? 「魔法」是想像力、能量、能力、技巧、技能。「魔法」是想像力,如果你想像不出來,魔法是無法展現出來的。「魔法」是能量,施行魔法後會減弱魔法、很累,休息之後才會再恢復,魔王的部下如果被擊垮時就會消失,就像能量消散掉了。「魔法」是能力、技巧、技能,就像戰鬥獲勝的能力,搬運東西的能力,修理東西的技能,清潔衣服的技能,種出花田的技能。有攻擊「魔法」,也有防禦「魔法」,不斷的精進成為更快速、更強大,在適當的時間發揮出來,就算是最基本的防禦「魔法」也有可能獲勝。「魔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取決於使用「魔法」的用途,有些人用來幫助別人、換取金錢、展現美麗的花田,有些人拿來殺人、獲勝、得到權力、權勢、阻礙他人。一個人有再怎麼強大的「魔法」也比不上合作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其「魔法」(優點),也有其弱點,放在適當的角色,合作展現出大成果。合作過程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慈悲,而不只有我贏、你輸,可以是雙贏,一起通過考驗,一起成為第一魔法使,第一魔法使不是只能有一位,可以有好幾位。最難的一關是對自己有多深刻的瞭解,且知道如何打敗自己的弱點。在「魔法」的領域裡,幾乎每一個人都不斷展現自己的「魔法」有多強大,只有弗蘭梅及芙莉蓮修練隱藏魔法,後來芙莉蓮用此能力、欺敵的策略贏了魔王的軍隊。戰勝不見得只能用強攻,作戰策略也是很重要的。欣梅爾、修塔爾克非常樂於助人,幫忙別人搬東西、陪小孩玩等等,雖然這些不是改變世界很重要的事,但大部分的人都忙於這些生活小事上,也因為幫忙這些小事,讓人們很懷念他們。勇者一行人完成打敗魔王的偉大成就,受人們懷念,很多人立了雕像紀念他們,當80年後芙莉蓮再次來到這些地方,有些雕像早已成為廢墟,有些地方仍有些孫子、曾孫子被祖先傳承的話交代著要感恩勇者一行人,但也變得遙遠、模糊了。我們這一生在追求什麼呢?勇者一行人的十年旅程,就好像我大學三年的幼幼慈惠社之旅,和一群夥伴一起努力過的美好歲月,好想再回到那時候,但事過境遷,再也回不到那個時候了,現在的我繼續做著幫助人的小事,傳承給後輩及孩子們,如同我的老師、學長姊鼓勵我,我也鼓勵著後輩及孩子們。圖片來源 東寶動畫-https://frieren-anime.jp/
2024.05.21
毛朋友:各一半(小山丘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毛朋友系列形容五位好朋友(鱷魚、綿羊、蛇、飛鼠、穿山甲)之間發生的日常小故事,從圖畫看得到每位朋友立場不同的想法,大朋友讀可以有所省思,小朋友讀也會有同理心的啟發。今天綿羊織了一條圍巾,鱷魚跟穿山甲都想要,兩個人搶了起來,圍巾被撕裂成兩半,綿羊難過的哭了並跑回房間,少根筋的飛鼠覺得沒得玩了想回自己的家,只有小蛇很擔心,他擔心傷心的綿羊,也不喜歡大家吵架,首先他請飛鼠留下來,跟他一起把斷掉的圍巾復原成毛線,並給飛鼠兩小團,請他去跟綿羊學織圍巾,這樣綿羊就有人陪,小蛇再把剩下的毛線各分給生氣中的鱷魚和穿山甲,鼓勵他們去跟綿羊學織圍巾。穿山甲跟鱷魚帶著毛線去綿羊家,雖然他們還在賭氣彼此,誰也不見誰,二個人織好圍巾後,發現穿山甲織的圍巾太大,鱷魚織的圍巾太小,他們兩個同時想到了彼此,並交換了圍巾,兩個人帶著對方織的圍巾暖呼呼的和好了。這五位朋友誰最累呢?我覺得各有各的辛苦吧,和事佬小蛇絕對是累的,樂天的飛鼠首當其衝面對綿羊的情緒難道沒有壓力?吵架的穿山甲跟鱷魚不也是煎熬嗎?其實這就很像很多人的家庭狀況,你是五個人中的哪個角色呢?春暉診所也有很多遇到家庭狀況的大小朋友,我們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團隊就是那團毛線,讓每個人有機會學習把心中的愛傳達給你所愛的人。 
2024.05.14
空橋上的少年(心靈工坊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一位懼學的少年朋程,一位在成為主治醫師前夕離職的醫師伯鑫,他們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房相遇了。兩個人都因為恐懼未來而迷失方向,不斷找尋生命的出口。朋程因為只要踏進校門就會心中產生畏懼及身體出現不適,加上跟父母起了很大的衝突而住進精神病房,他說不上來自己在害怕什麼,但他就是怕,伯鑫醫師沒有引導他一定要回學校,反而讓朋程對自我有更深的省思,看著出入青少年日間病房來來去的同學,在病房的最後一年,朋程去考了學測、申請了大學。在病房的畢業典禮,也就是在病房的最後一天,朋程上台致詞,說了一段很令人感動的話:「我一直問我自己:我有想要回學校嗎?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只是在逃,諷刺的是我自己也這麼覺得,但是,如果沒辦法好好擁抱恐懼,怎麼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呢?現在我知道了:我想要去學校。我想現在的我值得真正的快樂」。春暉診所也有懼學的個案,面對懼學的個案,除了跟醫師討論用藥,與心理師諮商如何協助孩子之外,家裡的環境也是一個關鍵,如果讓懼學的孩子手上有3C、在家過得很舒適,那他是永遠不可能自我省思、下定決心為自己負責、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2024.05.14
牽手就不放手(時報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是王素梅小姐與陳良基先生一起完成的。王素梅小姐罹患了重度憂鬱症,在生病前她的能力很強,對別人很好,總是委屈自己,當憂鬱症悄悄來報到時,沒有人察覺,大家只覺得她的話好像變少了,素梅的身心狀況變得越來越差,對於工作沒有頭緒、沒有動力,平常30分鐘能煮一桌好菜,現在炒一盤菜要一個小時,而且非常難吃,彈琴彈不了,說話說不了,喜歡的合唱團也唱不了了,總覺得自己好累好累,但是睡不著,她一直跟先生說「我好難受」,但是先生也沒辦法幫她解決什麼,一直到有一天她決定從16樓跳下去,正當她懸吊在圍欄外緊抓著欄杆之時,先生回來了,他趕緊抓住太太的雙手,並打了求救電話。後來素梅小姐開始住院接受治療,電療治療、服用抗憂鬱劑、安眠藥,先生把工作暫停,全力陪伴生病的太太,早上起床先幫太太熱ㄧ杯雞湯,帶著她禮佛,一起運動,帶著她去旅行,找親友拜訪,找出目前她還喜歡的球類運動,雖然太太還是表情木然、絲毫沒有一絲笑容,但是良基先生並沒有放棄。醫生建議他們開始做心理諮商,心理師一開始並沒有詢問她在煩惱什麼,而是聊聊她的家庭背景跟成長的過程,心理師很能夠同理素梅的處境,不知不覺中,沈默的素梅開口說了好多話,原本覺得不足掛齒,或說出來會傷了和氣而隱忍的話都說了出來,三個月後,心理輕鬆多了。素梅體會到人生就是一趟旅程,背著重重的行囊前行,以前覺得把行李攤開來給別人看很害羞,但殊不知,行李太重了讓自己跌倒了,這時候要懂得向外求助,把不需要的東西丟掉,需要的東西擦乾淨再放回去。或許你也深陷憂鬱的泥沼中,覺得常常有負面的想法,覺得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有興趣都變得沒興趣了,春暉診所有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團隊,讓我們一起幫助您走過憂鬱幽谷,邁向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