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失控的焦慮時代(大塊文化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當孩子的童年充滿著手機會影響多少呢?從2010年代開始,顯示出焦慮症、憂鬱症等患病率和自殘率顯著上升,孩子們的社交、睡眠、注意力都受到影響,這些趨勢對女孩的影響尤其劇烈,男孩的情況則是更加複雜,他們的焦慮和憂鬱升幅雖然較小但是發生的時間比女生更早。仰賴3C產品的結果,我們養育出賴在家裡萎靡的男孩,以及更容易讓自己暴露在騷擾、性危險中的女孩。

以玩樂為主的童年中,大腦會發展成傾向探索模式、反脆弱模式,讓自己學會避免受傷;但是以3C為主的童年,大腦會轉換成防禦模式,而在防禦模式底下,會導致學習成效變差、親密朋友較少、更焦慮,此外,面對日常生活的小衝突時,他們更容易感到痛苦和不適。


在現實(實體)世界裡,一、身體必須在現場實際參與溝通與社交,並且察覺感知他人;二、同步互動,雙方你來我往地輪流說話;三、交流與溝通主要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進行,但是一個時間點上只發生一個互動;四、進入和退出某個群體或社群有「高門檻」,因此成員有強烈的動機經營人際關係,並在裂痕出現時努力修改。虛擬世界裡則完全相反,這會讓孩子無法學習溝通技能,甚至無法產生歸屬感。


沒有所謂正確的教養方式,也沒有打造完美小孩的藍圖,但是大人必須引導孩子有更多對真實世界的體驗,並且控制3C的使用時間,仔細觀察有無上癮或不當使用的跡象。讓孩子的童年能擁有一些普遍的特徵:玩耍、遊戲、真實的安全基地,這些都能讓他們導向反脆弱及探索模式,比3C為主的童年還要更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