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幸芳醫師
拔毛症過去被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之中,2013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將其重新定義在強迫症及其相關疾患之中。
拔毛症是一種反覆性拔掉自己的頭髮、眉毛、睫毛或其他部位的毛髮,導致毛髮減少或脫落,患者可能伴隨焦慮及壓力調適問題,透過拔毛來緩解負面情緒。此行為導致毛髮減少或脫落,亦可能出現明顯禿斑,對於社會生活、工作及日常功能造成負面影響。
診斷須符合下列症狀:
1.一再地拔毛髮導致毛髮量減少。
2.重複企圖減少或停止拔毛髮。
3.因拔毛髮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4.拔毛髮或掉毛髮無法歸因於另一身體病況所致(例如:皮膚的狀況)。
5.拔毛髮無法以另一精神疾病的症狀做更好的解釋(例如:在身體臆形症中企圖改善外表的缺陷)。
拔毛症的盛行率約1至2%,在成人患者裡女性多於男性,大約是10比1;兒童中性別比例則無明顯差異。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有些患者使用具有多巴胺和血清素抑制功能的藥物也有療效。
2.心理治療:在研究中顯示心理治療介入對於拔毛症的重要性,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接納承諾療法、習慣反向訓練、綜合行為分析模式等。
拔毛症過去被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之中,2013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將其重新定義在強迫症及其相關疾患之中。
拔毛症是一種反覆性拔掉自己的頭髮、眉毛、睫毛或其他部位的毛髮,導致毛髮減少或脫落,患者可能伴隨焦慮及壓力調適問題,透過拔毛來緩解負面情緒。此行為導致毛髮減少或脫落,亦可能出現明顯禿斑,對於社會生活、工作及日常功能造成負面影響。
診斷須符合下列症狀:
1.一再地拔毛髮導致毛髮量減少。
2.重複企圖減少或停止拔毛髮。
3.因拔毛髮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4.拔毛髮或掉毛髮無法歸因於另一身體病況所致(例如:皮膚的狀況)。
5.拔毛髮無法以另一精神疾病的症狀做更好的解釋(例如:在身體臆形症中企圖改善外表的缺陷)。
拔毛症的盛行率約1至2%,在成人患者裡女性多於男性,大約是10比1;兒童中性別比例則無明顯差異。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有些患者使用具有多巴胺和血清素抑制功能的藥物也有療效。
2.心理治療:在研究中顯示心理治療介入對於拔毛症的重要性,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接納承諾療法、習慣反向訓練、綜合行為分析模式等。